国际音乐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一个名叫"国际音乐委员会"音乐机构。机构设在巴黎。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国际音乐委员会经常组织召开一些国际性音乐会议,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音乐比赛,并资助一些青年音乐家举行国际巡回演出等。将10月1日做为"国际音乐日"。国际音乐日是各国音乐家进行国际性音乐文化交流的日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举办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各种音乐演出。国际音乐委员会每两年在"国际音乐日"发奖一次,奖励那些在音乐创作,表演,音乐教育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
让高雅音乐走到市民身边
在西安这片传统文化底蕴格外深厚的土地上,高雅的交响音乐会和来自欧美的舞台艺术与观众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当音乐节、艺术节成为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名片时,已经用了整整10年时间,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作为陕西省唯一通过国家文化部批准的国际性文化品牌,在古城西安彻底生根发芽,音乐节引进的一些国内外经典团体和演出剧目,不但在西安创下了良好口碑,更是培养了一大批热爱精致、高雅艺术的爱好者。在这座千年古都里,音乐的氛围越来越浓烈,越来越醉人。
专属音乐节
让西安人更加优雅
如果没有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西安会怎样?如果百老汇音乐剧《42街》《猫》和《阿依达》从未到过西安,如果谭盾、马友友、吕思清、孔祥东、李传韵、王中山、宋飞等音乐家从未登过音乐节的舞台,如果《大红灯笼高高挂》《暗恋桃花源》《四世同堂》《云门行草》不曾在西安上演,西安人的生活也许会因此少了几分音乐气质。
10年的坚持,350场国际顶级演出,50万人次观赏,让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成为西安最具文化水准、精神气质的品牌。2002年12月20日,对西安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天鹅湖》的翩跹舞姿,不仅为首届国际音乐节开启了帷幕,也让西安人从此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国际音乐节。所谓专属,是指每年都有数十场为西安人量身定制的国际水准的高品质演出集中上演。
然而,开场的华彩并不意味着一路顺风,国际音乐节也曾历经艰辛与坎坷。其实,早在10年前音乐节刚起步时,西安人几乎没有欣赏音乐会、话剧、音乐剧的概念,一场音乐会的门票送都送不出去,大家宁肯去唱KTV也不愿花钱进剧场。当时办一场音乐会,开演前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台上坐的音乐家比台下观众还多。
营造经典氛围
提升西安观众品位
从门庭冷落到70%的上座率,音乐节十年变化显而易见。高新区某设计公司的白领晓岩曾留学海外,也曾流连于欧洲的经典音乐节,被各种余音绕梁的古典音乐所震撼。回西安工作后,他又常被新年时各大剧场云集的众多国内外顶级艺术团体而惊讶,“音乐节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种象征,现在西安在舞台艺术方面真与国际接轨了,不用去北京、上海,也能听到各种纯正的音乐会,看到一流的百老汇音乐剧”。他说:“走进KTV得到的不过是娱乐和放松,走进剧院享受的是纯正的艺术,艺术的魅力才会令人产生发自内心的依恋。”
10年来,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演出300余场,超过15个国家的演出团体及艺术家参与了这个文化交流盛会,许多国际知名艺术团体和作品先后首度亮相西安。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汇集了交响乐、芭蕾舞、音乐剧、民乐、独奏音乐会、试听音乐会、戏剧、现代舞、实验音乐等多种艺术样态,不仅给西安观众带来了愉悦的体验,更成为西安观众高雅艺术的审美窗口,为一个古老城市融汇了国际化的气度与格调。
2005年,德国柏林交响乐团造访;2007年,美国百老汇音乐剧《42街》西安首演;2008年,世界四大音乐剧之一《猫》西安首演并连演8场;2009年,代表最高水准的国际交响乐团美国国家交响乐团于中美建交三十年之际访华并到西安演出。陕西・西安国际音乐节始终诠释着创新的力量:2008年,与香港话剧创作团队联合创作的首部话剧《生活与生存》上演;紧接着,当代最负盛名的华人作曲家谭盾携着“武侠三部曲”来了,小提琴女神穆特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带着经典话剧《四世同堂》来了,“亚洲第一当代舞团”的林怀民携《行草云门舞集》来了……
一座城市的艺术品位不是靠剧场和硬件设施就能完善的,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创造力。对西安来说,音乐节不是主角,它更像是搭建起一座舞台,鼓励西安艺术从业者和艺术家欣赏到更多顶级的作品,并从中受到熏陶,创作出更多更经典的原创作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建了一个名叫"国际音乐委员会"音乐机构。机构设在巴黎。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国际音乐委员会经常组织召开一些国际性音乐会议,举办各种类型的国际音乐比赛,并资助一些青年音乐家举行国际巡回演出等。将10月1日做为"国际音乐日"。国际音乐日是各国音乐家进行国际性音乐文化交流的日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举办音乐文化交流活动,进行各种音乐演出。国际音乐委员会每两年在"国际音乐日"发奖一次,奖励那些在音乐创作,表演,音乐教育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